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85 (第1/2页)
。 福全想着:也许,可以试着从太子那儿入手。 总是被人惦记着的胤礽,都不知道打了多少喷嚏了,他问乾清宫中的宫人要来帕子,拧了拧鼻涕,又对着光洁的镜子整理好仪态,没过多久又恢复了完美的太子模样,除了那微红的鼻子尖,谁瞧不出来他刚才将鼻涕拧得震天响。 康熙有些紧张他身体,忙命人将太医给请了来。 胤礽:“一定不是伤寒,儿臣嗓子又没事。” 康熙:“你这嗓子什么时候好过?” 这公鸡嗓叫做没事? 胤礽一噎,不服气道:“儿臣这是到了换声期,等嗓子长成熟,以后就变成成年男子的声音了!” 为了照顾自己的嗓子,他没少忌口,还准备了大量的润喉糖。 太医请脉后,禀告道:“殿下略有阳虚,不能固表,加之春邪以外勾引,则引起体内邪气内外勾结。” 于是开贴扶正祛邪汤药,喝上三天,再提出要求殿下少去“春邪”出没之地,方能改善此症。 胤礽好歹也学过一些中医,什么木火土金水,心肝脾肺肾,什么阴阳五行,经络穴位,都略懂一些,这回被太医说得有些懵:“春邪是什么?” 太医道:“春意最旺之地,花开的地方,柳絮飞舞的地方,都莫要去。” 【所以大朋友这是花粉过敏。】 胤礽:“……” 大清没有“过敏”这个词,胤礽会知道还是因为看了,小时候攒下来的认知。 好在,中医对于过敏的概念被认为是“本虚邪实”,虽抽象了些,倒是很有本国特色的说法。 胤礽无奈道:“尤太医,若是白晋来问您医理时,您也像这样回答,他就不会为了阴阳虚亢、各种邪说而天天缠着您问到底了。” 尤太医家中世代行医,少年时拜得刘院使为师,善于针灸与药理并用治病,自从外洋使臣向汗阿玛要去想要钻研学习中医起,便是这位太医总负责安排底下的人去教授。 尤太医道:“殿下正在长身体,还请殿下莫要太过伤神劳累,多用膳食,多加运动,早睡早起,如此体内阳气才足,内气才正。体内阳正,则外邪不侵。” 胤礽嘴上应下了,待在康熙监督下喝下一碗汤药,便又投身入了事业之中。 想要建立以大清为东道主的贸易中心,可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达成的。 摆在眼前的便是户部分化变革,分化以后,原本的户部尚书陈廷敬便成为了财政部尚书,另外需要汗阿玛指明两人,分别担任农业部尚书与民政部尚书。 每一位尚书都需要满汉左右侍郎,那便是需要十二位侍郎。 户部的职能分化规划,陈大人的奏折之中写得清清楚楚,令胤礽担心的是汗阿玛一直未在奏折上批阅准奏,这事儿就还没定下来,到时候一定有许多人反对。 “你也知道担心?”康熙道:“你将原本的一部分为三部,岂不令其余各部院人人自危?其中涉及多少利益,索额图都没有与你说清吗?” “三姥爷说了,儿臣不听,所以现在他听儿臣的。” 这也是让康熙头疼的地方,原还指望索额图能影响太子,谁知他反被太子牵着鼻子走,没一点一品大员的骨气! “儿臣动了礼部,现在分化出来的部门运转良好,礼部成了正在掌管祭祀礼仪的清闲衙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