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不良人_第二百九十四章 显隆帝的问责(近20000字超级大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四章 显隆帝的问责(近20000字超级大章) (第8/13页)


    显隆帝糊弄一下寻常百姓尚且可以,想糊弄赵洵,在想屁吃。

    当然了,赵洵面上还是会表现出基本的恭敬的。

    其他两位似乎也不怎么感冒。

    毕竟他们都是道门中人。

    道门讲究的核心是清静无为。

    讲究的是境随心动,无为而治。

    显隆帝让他们屈尊降贵来捉鬼,他们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潘贵妃最近受了惊扰,诸位小点声。”

    在进入正殿之前,郑介再次提醒道。

    好家伙,用不用这么刻意。

    赵洵心中直呼内行。

    他们又不会对潘妃做什么,明明就是个二手货…

    三人跟着郑介进入了正殿,当即闻到一股浓烈的香味。

    是龙涎香。

    赵洵当即就闻出来了。

    到了这个世界后除了如厕赵洵最受不了的两件事一件是没有wifi,一件就是熏香了。

    不管什么香,这么熏一天换做是谁也顶不住啊。

    熏的香这么浓,这潘妃还是个重口味。

    绕过屏风走到暖阁之中,赵洵一眼就看到了躺在美人塌上的潘贵妃。

    这潘妃生的身材丰腴,皮肤白皙犹如洁白的和田玉,没有一丝一毫的褶皱,看年岁应该在二十六七。

    “奴婢参见潘贵妃。”

    郑介毕恭毕敬的在潘贵妃面前跪倒磕了头,这举动让赵洵在心中腹诽不已。

    好家伙,你好歹也是个超品大宗师,虽然身残但应该志坚啊,怎么能这么轻贱自己呢。

    自贱者人贱之。

    连自己都打心眼里瞧不起自己,那别人更是会把你当个奴才瞧。

    赵洵一开始以为郑介只是对显隆帝跪舔,没想到他连带着也对皇妃开始跪舔。

    赵洵不由得对郑介又轻看了几分。

    “贫道参见潘贵妃。”

    “下官参见娘娘。”

    袁天罡和吴全义都只是微微颔首算作是行了礼。

    至于赵洵则是行了一记叉手礼。

    这在大周是再正常不过的礼节,远比郑介动不动就跪拜要好的多。

    “免礼。”

    潘贵妃轻启朱唇,柔声道。

    看的出来潘贵妃最近很憔悴,应该是被闹鬼闹的。

    从这点来看所谓的贵人和平民百姓真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便是皇帝贵妃不一样为了睡不着觉而烦恼?

    “几位应该也听说了。最近宫中也不知是怎的突然闹起来鬼,本宫被扰的寝食难安。也叫郑公来看过了,说是确实有不少邪祟之物。但郑公不擅长捉鬼,这才劳烦两位道长…和赵大人。”

    卧槽,潘贵妃认识我?

    赵洵直是震惊不已。

    这个赵大人叫的很是让人莫名其妙啊。

    不过仔细想想应该是显隆帝经常在潘贵妃身边念叨。

    毕竟潘贵妃乃是宠妃,陪王伴驾乃是家常便饭,听到点关于显隆帝对于臣子的评价应该再正常不过了。

    嗯这么看来显隆帝应该是很好看赵洵的啊,应该是把赵洵描述成了一个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潇洒无比的俊秀公子哥。

    所以潘贵妃在看到赵洵的第一刻才能一下子认出来。

    毕竟这个世界像赵洵一样的帅的人可不多。

    “潘贵妃无需担心,且让贫道来看一看。”

    率先发声的是青莲道长吴全义。

    赵洵仔细想了想,有两位大佬在确实没有他说话的份。

    “道长请。”

    吴全义在获得了潘贵妃的许可后迈步走向暖阁。

    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这里可是嫔妃寝宫,还是显隆帝的爱妃寝宫。

    若是稍有不慎,风言风语的流传下去,显隆帝头顶一片青青草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平日里别看青莲道长很随意,但在这些大事上还是很拎得清的。

    “道长,最先闹鬼的就是这个暖阁。”

    “潘贵妃,仔细说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这月初三。”

    “那个鬼是长的什么样子?”

    “看不见脸,穿了一身白衣,走路就像是没有脚,一直飘着…”

    潘贵妃说着说着竟然瑟瑟发抖起来。

    赵洵心道好家伙这怎么听着像是有人装神弄鬼呢。

    脸都瞧不见的鬼糊弄谁呢。

    …

    …

    种种迹象表明,潘贵妃是被人扮鬼糊弄了。

    一同被糊弄的应该还有显隆帝。

    子不语怪力乱神,那是在现实世界。

    大周是一个修行者与妖兽并行的世界。

    在这里出现什么都不稀奇。

    显隆帝和潘贵妃肯定也清楚这点。

    所以他们才会在被人扮鬼的情况下感到异常的恐惧。

    话又说回来了,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看来显隆帝和潘贵妃应该没少做亏心事。

    这倒是也符合他们的人设。

    当然了,这些都是源于赵洵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推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