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1章 邀请倪光南 (第1/2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提出并实现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倪光南,1939年8月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1961年,倪光南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始,他便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倪光南作为计算所较早的科研工作者,经历了我国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作为外部设备插件组长参与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的研制取得成功,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1968年,倪光南参与了我国最早的汉字显示器——717机显示器的研制。1974年,他在计算所阶梯教室作的学术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联想输入方法,即利用上下文的关联由计算机辅助汉字输入。 1981年8月至1983年,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VRO)。1983年5月,他放弃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机会回国。 他回国前自己掏出几千加元买了够研制几台汉字微机样机的关键器材带回国来,包括Z80CPU、SRAM、DRAM、接口等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和C编译器等,投身于汉字处理技术的产业化。 1984年初,组织课题组研发出了汉字处理的第二项产品,即“LX-80联想式汉字图形微型机系统”;8月计算所业务处与中航鹏城工贸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倪光南课题组进行了将LX-80移植到PC,成为联想式汉卡的开发工作,信通公司也对此提供了支持; 11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决定创办全民所有制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简称“计算所公司”,即联想集团前身),倪光南应邀于12月出任公司总工程师,将联想式汉卡的全部技术都带入了公司。 1985年,适用于个人电脑的第一型联想式汉卡,开始投放市场。1989年11月14日计算所公司改名为联想集团公司,倪光南担任公司董事兼总工。 1990年,倪光南主持开发采用自主设计主板的联想系列微机面世,确立了公司的主营业务。 1994年,倪光南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隶属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计算机应用技术)。 倪光南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 在担任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总工期间,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虽然倪光南工作成绩斐然,但整个国家的计算机产业还是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美国、倭国。 现在这个时候白子睿找到倪光南,当然会扇动自己的蝴蝶翅膀,进行某些改变。按照前世历史轨迹的发展,倪光南是在1981年8月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NRC)。 年薪是4.3万加元,按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