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四章北府散将 (第3/3页)
修为舅舅求情,桓玄看在自家堂兄的面子上没有杀王诞,将其流放广州岭南。 被判流放的还有丹阳尹司马恢之、广晋伯司马允之,太傅主簿毛遁等人,京城一片血雨腥风。 说实话,在确立执政、诛杀政敌的时候,桓玄心里还是存了一分顾忌,他怕刘牢之出声反对,毕竟刘牢之手握数万北府雄师。 然而,刘牢之一句话也没有说,从桓玄分派方镇的情况来看,豫州刺史的位置空了出来,应该是留给自己的。 京城,桓玄自觉准备妥当,开始着手处置北府军以及刘牢之之事。 得知桓玄宣布任命自己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刘牢之惊愕万分,怒道:“这么急着夺愚手中兵权,祸不远矣。” 京城,刘敬宣深感不妙,于是向桓玄禀明,回冽洲劝说父亲接受朝庭任命。 桓玄亦在试探,若是刘牢之接受任命自然皆大欢喜,桓修兼任徐衮二州刺史,自然顺理成章成为北府军的统率。 若是刘牢之率军来攻,自己便收回成命授刘牢之为豫州刺史,和气收场。至于刘敬宣是杀是留,无关大局,让他前去无妨。 刘敬宣急奔回冽洲,告诉父亲桓玄要下毒手,让刘牢之先下手为强,率北府军攻打建康。 刘牢之犹豫半晌,道:“军心不稳,荆州兵马虎视在侧,且先移兵班渎再说。” 班渎(1),新州西南,离建康已远。桓玄得知消息后大喜,道:“北府军不再为忧。” 驻师班渎之后,刘牢之先行找来刘裕,道:“德舆,愚悔不听你言,酿成今日之祸。桓玄欺愚太甚,愚打算率军北上广陵,与高雅之会合,起军讨伐桓玄,你可愿随愚前往。” 刘裕斩钉截铁地道:“将军率数万北府雄师,却不战归降桓玄。如今桓玄掌控朝堂,天下臣民尽皆顺服,广陵虽近,愚恐桓玄不会让将军轻易前去。愚已然心灰意冷,想解甲归田,回到京口度此残生。” 见刘裕不肯随他去广陵,刘牢之又找到外甥何无忌,何无忌不置可否。 何无忌与刘裕关系密切,知道刘裕雄才大略,径直来问刘裕的意见。 刘裕叹道:“我看你舅父难逃桓玄毒手,你不妨随愚前去京口。桓玄如果守臣节咱们就投靠他,否则咱们背靠京口匡扶社稷。” 虽然未得到刘裕和何无忌的答复,刘牢之此时已决心讨伐桓玄,召聚众将和僚属商议北上广陵,据守江北以抗桓玄之事。 参军刘袭道:“事之不可者莫大于反,将军先反王兖州,再反司马郎君,现在又想桓公,一人三反,何以自立。恕愚难从。” 说罢,刘袭径直出帐离去。帐中将领、僚属对视一眼,纷纷离席出帐,整个帐内只剩下寥寥几人。 刘牢之惊恐万丈,知道军心已失,自己再难指挥北府军,忙命刘敬宣先回京口迎接家眷,然后一同逃往广陵。 三月二十八日,约期已至,刘敬宣却不见踪影。刘牢之以为全家都被桓玄所杀,只得领着部曲向北逃走,行至新洲,自缢而亡。 一个时辰后,刘敬宣赶到,得知父亲缢死,根本不敢停留祭哭,直接乘船渡江,投奔广陵。 刘牢之的部曲将刘牢之装殓起来,把灵柩运回丹徒。 桓玄得知刘牢之已死,顿觉浑身轻快,命人剖开棺木,砍下刘牢之的头颅,暴尸于市,可叹一代名将死于非命,身首两处。 襄阳,杨安玄从郗恢的信中得知京中剧变,血雨腥风大作,很快就要扑向雍州。 冯该大军尚未到来,对于这位杀父仇敌,杨安玄准备斩下他的人头祭奠杨佺期。宇十六的扬锋汉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