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9节 (第3/3页)
陵厉声斥之,曰:“践尔首级为辱,尔不识天数,妄言向北。 始皇崩,二世立,天下伐之,君之所属皆楚人,引兵而还,天下一呼,畔者十五六,及秦灭,新朝立,尔有死无生!” 陵言切其骨,佗夙夜所忧,乃曰:“公有何见焉?但有所言,不违道义,佗从之” 陵曰:“君可引军北向,与诸王举事,亡秦有功,足以显贵。” 赵佗曰:“不可,吾奉命镇守南越,功未成而畔主,非人臣所为。” 陵曰:“君所虑者,吾知矣。君且听一言,南越封闭,隧道不通,虽百万众不可越,君可自立,建诸夏之社稷,静生守命,以待新王天下,君以藩属附之,堂堂之功,非王侯之位,岂可偿也? 从则为王,不从则死,君当思虑。” 佗应之,陵乃还,后佗王之,赠陵金银美玉无算,曰:“吾有今日,一曰上恩,二曰陵言。”——《史记·洛昭公世家》 第217章 给刘邦灌鸡汤 洛亦在大河之畔一言风雨大败秦兵之后,就率领着溃兵边走边整理。 这支军队里能称得上精锐的不过两三千人,而且身上的甲胄在逃命的时候都丢下了。 虽然在大河边大败秦人,但是风雨过后,那些甲胄森寒,不易携带,大军仅仅带了轻便的武器就赶紧离开。 洛亦正判断着军队行进的方向,他的计划是先赶往郑地和陈地,那里暂时不属于秦朝的势力范围,义军能在那里得到粮草的补充。 “公子,有斥候来报,说在前面见到一支万人的军队,秩序井然,没有打暴秦的旗号,看着是山东豪杰率领的义军。” 目前天下之中,除了关中的八百里秦川还没有出现公然造反的,山东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一个郡都有豪杰造反,而且旗号直接就是“伐无道,诛暴秦”,没有丝毫的遮掩。 即便在后世,这种从贵族到黔首,天下皆反的情况也是几乎见不到的,不得人心到了这样的地步,也算是一副奇景。 上万人的军队倒不是关键,但是斥候说秩序井然,这就说明这支义军不是随随便便乘乱而起的,至少领兵的人有不俗的能力。 两支军队相隔不远停下,洛亦派人出奔,得知对面果然是义军,为首之人名曰刘邦,亲熟都称呼他为刘季,他聚众起义,承蒙兄弟推举,号为沛公,一路收拢逃难的黔首黎民,有了万人之多,军中还有不少的猛将,于是想要见一见,若是合适,就直接一起,之后和天下义军聚首。 使者便直接抱拳道:“见过沛公,我等乃是陈王旧军,承蒙洛公子亦搭救,现在归在公子亦麾下。” 洛公子亦? 由于比较特殊的原因,在过去的千年之中,天下氏洛的人就那么几十个,贵族们改氏的时候都会避开洛的字眼。 刘邦神色一振,连忙问道:“可是洛氏嫡系,在大河之边一言风雨退却秦军的那位公子。” 使者满脸自豪道:“正是素王血裔,有圣痕在身的嫡系公子。” 刘邦闻言很是欣喜,连声问道:“我等可以前往拜见吗?” 使者得了洛亦的命令,自然可以,刘邦于是对左右说道:“诸位兄弟,我等快些前往拜见,这可是洛氏嫡系,常人一生都不曾见。” 众人纷纷意动,萧何同样欣喜道:“我们以素王之名起事,不经过洛氏,总算是名不正,现在正好遇到洛氏嫡系,可以为天下义军指明前路了,而且和洛氏一起,总不担心随时会覆亡。” 从两人的言论之中,很明显能看出,现在的刘邦和萧何明显还处于起义的第一阶段——随波逐流。 这世上没有任何的起义军,从一开始就有极为明确的目标,要掀翻皇帝自己当皇帝,都是随着实力的增长,突然发现自己貌似有问鼎天下的能力,于是野心就会急剧膨胀。 刘邦见到洛亦的第一眼,就被形貌昳丽的洛亦震住了,尤其是眉心的圣痕让他有种莫名的感觉。 他这个人一向有些异于常人,昔年还仅仅只是一个亭长的时候,见到始皇帝的车架,能够说出,大丈夫当如是也。 lt;div style=quot;text-alig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