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3节 (第2/3页)
是母后对朕说的天子的权力啊。 子孟你出身高门豪族,却能想到天下出身低微的士子,这真是极其难得了,可见是朕的知心之人,不枉朕对你一片信任啊。” 霍光依旧垂着首,低着头,心中暗道:“书籍就摆在那里,没人规定列侯就不能学。 列侯能举荐,有财力能脱产学习,还能联姻,优势大到这种地步如果还竞争不过寒微之人。 那就真像表兄所说的,腐朽到那种地步,该死。” …… 钦天监。 洛青第一时间得到了刘询的旨意,他先是通读了一遍,然后放下,仅仅几息的时间,他再次拿起又读了一遍。 “真是大手笔啊!” 洛青忍不住感慨着,这就是皇帝所拥有的力量,能够调集帝国之中的一切资源,一道诏令就能够影响数千万的黎民百姓。“这样暴烈的去改革王朝,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洛青忍不住摩挲着手中的诏令,试图去推演这封诏令的未来,他所能预见的就是天下读书的人会变多。 因为之前的私学比如儒家的那些,没有官方背书,就是单纯的学习交流。 但是现在有了官方背书,士子们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说自己出身哪一座书院,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官方认可的社团。 弟子越多势力就越大,这都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哪怕是为了增强威势,大儒高士们也会大规模的收徒。 洛青还非常清楚,这依旧是刘询削弱军功贵族的手段,他并不刻意的去打压军功勋贵,而是选择抬高其他势力的身份地位。 比如抬高宗亲的入仕比例,许皇后家的地位同样大大的拔高,让他们掌握禁军等等高官显爵,都是如此。 但是军功贵族人才济济,仅仅凭借着这些人还不足以,经学士子就是他寻找到的既有能力,对皇权又没有威胁的一群人。 这封诏令从长安传向四方郡国之中,先是在关中之地传开,群情振奋。 关中之地是帝都所在,一向是皇帝最为照顾的地区,现在皇帝赐下了这种恩典,不用多说,一定是关中诸郡最先拿到好处。 尤其是太学要大规模招生,还有朝廷给予的各种补贴,关中离得近,关东乃至于最遥远的郡国估计还没有收到消息,关中人就已经进入太学了。 关中高呼皇帝圣明的时候,这封诏书跨过了大河进入了三晋大地,越过武关进入了南阳所在,一路越过崤函古道,到达东方最繁华的城池。 洛阳! 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关东士子,这里是整个关东消息流转最便捷的所在,从这里前往各个郡国的通道不知有多少。 关东的文华之璀璨一向都不是关中所能够相比的,天下最负盛名的大儒高士,几乎全部都在关东。 在关中乃至于关西之地博得大儒高士名声的,一到了关东,尤其是进了洛氏学宫之后,都非常的谨慎,轻易不动言。 有大儒读完诏书兴奋道:“皇帝陛下要大兴太上学宫,还允许我等开办私学,允许我等随意招收门徒,这是经学盛世就要到来了!” 立刻就有人给他泼冷水道:“太学在关中,我等在关东,多有不便,这难道不是打压我等关东学派吗?” 大儒立刻就反驳道:“多有不便? 有多不便呢? 不过区区千里的距离就让你踌躇不前了吗? 先贤孔圣周游列国的事迹你难道忘记了吗? 况且太学兴盛,这终归是一件好事,而且我等不一定非要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