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晴湘西之青囊书院_104黑猪过天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4黑猪过天河 (第2/3页)

的方向,陈玉楼很快就找到了墓门,那里被水生植被遮挡住了,他闭着气掏出小神锋一阵乱砍,终于撬开了深埋水下的地宫大门。

    一道平缓向上的大石阶映入眼帘,两侧有些简单的石雕,都是镇墓的一些内容。顺着墓道中的水路向前游了一段,石道慢慢地过了水平面,众人也终于得以喘息。前方露出一个大型石台,上面立着一些半泡在水中的绿色铜人车马,似乎是陈列在玄宫门前的车马仪仗,

    前往地宫的墓道没有岔口,先是一段石阶,随后就变得极为宽敞,巨大的石台上陈列着数十尊铜人铜马和铜车。  地面上有很多古代男子干尸,摆放得杂乱无章,粗略一看,少说也有上百具。干尸都被割去了耳鼻,剜掉了双目,虽然看不见嘴里怎样,但估计他们的舌头也都没了,然后活活被浇以热蜡,在饱尝酷刑之后,制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鹧鸪哨和陈玉楼这样的盗墓高手,便是中原的皇陵都见得多了,献王不过一隅之地的一个草头天子,排场和规制皆有限,又如何能瞒得过他们的眼睛?从方才开始,鹧鸪哨便隐隐察觉有些不对——依制来说,护送献王登天的除了铜车铜马,应该还有叁十六名将校,但眼前这些青灰色的铜人铜车却有些不同寻常,乍一看中规中矩,细看却好似都少了点什么。

    首先是眼前众多死状恐怖的干尸,老幼青壮都有,看来都是些奴隶,不知为何被施以如此重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时活人殉葬。绝不会如此热蜡灌顶,削耳剜目,如果他们并非奴隶,就一定是犯了滔天大罪的犯人。其次就是那些铜人铜马,几乎各个都少了点什么:人未持器,马不及鞭,就连数量也不对——古代人对二、叁、六、七、九五个数字极为看重,尤其是六,按制王侯级贵胄出行,至少有叁十六骑开道,次一级的为十六骑,而这队铜人马数量尚不足叁十。铜人朽烂得十分严重,甚至有些地方已经软化剥籂。不少汉墓中都有青铜器陪葬品,鹧鸪哨就曾亲眼见过,可那些青铜器虽然也受到空气和水的侵蚀,多少生出铜些花,但却绝对不如这些铜人马所受的侵蚀严重。

    陈玉楼明显和鹧鸪哨想到了一处去,他四下查探一番,心中终于灵光一闪:“我等先入为主,一厢情愿地认为这里是安置献王棺椁的地宫,但咱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搞错了,这里根本不是地宫!而是一处为王墓铸造铜人、雕刻石兽的工坊!”

    献王墓规模颇巨,单凭滇国之力恐怕很难建造,其间定然大量使用了周边国家的奴隶。然而冶金之术十分复杂,《考工记》有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如果失去六齐的基准,铸造出来的东西就是废品。从奴隶中选出的工匠大抵不善此道,少不了浪费了时间和原料,弄出些残次品来。相应的,这些犯了错的奴隶们,也会被残酷地就地处死,杀一儆百,方才众人发现的那些被残杀的干尸也并不是陪葬者,而是被处死的奴隶。可若这里不是献王墓的入口,那地宫究竟在哪呢?

    献王墓的地宫绝对就在山谷最深处,不会超出“凌云宫”之下一里的范围,但众人所在的这个“绿色大漏斗”四面全是绝壁深潭,若要一寸一寸地找,只怕是十年也找不到。眼下他们身在山中,上有洪涝,下有深潭,进退两难,若再找不到地宫的入口,他们就要生生困死在水与土之间。

    陈玉楼沉思半晌,又想起那“向死而生”的卦象,心中突然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水眼,那个黑色的大漩涡,最有可能被忽视的就是那里,那里也最有可能是安放献王尸骨的所在,你们看那个入口,像不像鬼洞?”

    在扎格拉玛族的传说中,神山里有个深不见底的鬼洞,想起水底酷似人眼的水眼,鹧鸪哨突觉宿命之感——有道是始既是终,终即使始,也许关于扎格拉玛族的一切,注定和深渊中那只穿越千年凝视他们族人的眼睛脱不开关系。然兹事体大,他和陈玉楼都不敢贸然行动,两人凑在一起商议了片刻,不约而同地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